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,三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,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弘扬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服务精神,3月10日下午,我校举办“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”学雷锋志愿服务分享会。全国自强模范、全国最美志愿者、常州市“一加爱心社”负责人王德林,我校宣传部部长季华出席分享会。
王德林,7岁时由于车祸导致胸椎6以下瘫痪,于1999年创立常州首个民间志愿者组织“一加爱心社”,2000年5月改为“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”。20多年来,王德林带领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数千名队员,将自己和队员们的点点爱心、涓涓真情送到孤寡老人、残疾人的身边。他先后荣获“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”“全国最美志愿者”“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”“江苏省道德模范”“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”“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”“江苏省残疾人自强模范”等称号。一加青年服务队也先后荣获“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”“全国百优志愿者服务集体”“江苏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”等荣誉。
分享会上,王德林给志愿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志愿服务经历。因下身瘫痪,他当初只能用书信、电话、广播进行志愿服务,后因志愿服务队伍逐渐壮大,他也逐渐能走出房间进行社会志愿服务,现在他们的志愿服务更加多元化、特色化。一路走来,王德林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。他认为志愿服务,一是己欲立而立人、己欲达而达人。只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志愿者精神的本质,才能够长久地做到服务和奉献。他希望青年学子严格要求自己,不断进步,实现精神层面及价值观的全面提升。二是无我而成大我。志愿服务精神的发扬光大需要无数志愿者默默奉献。志愿者付出的是劳动,传播的是大爱,奉献的是无私,收获的是和谐。志愿服务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身体力行。三是与人为善、取人为善。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,心中必须秉承责任意识。无私奉献,与人为善,平等尊重,互相帮助,追求和谐社会之境界。他勉励青年学子除了要有无私奉献的心态,还要学会与人为善,取人为善,善待自己、善待他人、善待一切美好,志愿者精神会化于这些“小善”之中,恰似温暖的春风抚恤人间。
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潘逸给同学们带来一堂“发扬志愿服务精神”为主题的微党课。潘逸提到,今年是学校“一加爱心社志愿者分队”成立第20周年,这二十年来,学校与“一加爱心社”合作开展各种志愿服务,参与人次达十多万,受助群体近上万人。2018年,学校成立了王德林德育工作室,以“育人以德,美德成林”为初衷和目标,将德育工作更加深入地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和文化建设中。王德林德育工作室是“孝老爱亲,感恩职责”学校文化的延伸,能给予学生潜移默化、润物细无声的影响,这种影响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也会产生积极作用。学校也将为志愿者和“一加爱心社”持续赋能,让雷锋精神、志愿服务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,为缔造百姓幸福生活、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,贡献志愿服务力量。
会议表彰了学校“一加爱心社志愿者分队”优秀志愿者,并为他们颁奖。王德林为封沁等新入会的学生志愿者送上红马甲,为封沁的爷爷封永根同志颁发“一加终身荣誉会员”荣誉证书。
近年来,我校“一加爱心社志愿者分队”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,志愿者们用更多的爱回馈社会,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,向社会各界展现了我校大学生的良好风貌和新时代的青年担当。封沁就是其中一员,封沁在年幼时就随爷爷封永根一起走访养老院,慰问孤老,给老人们送去关爱温暖。十几年如一日,祖孙两代齐当志愿者。良好的美德传承,演绎了新时代文明家风。
党委宣传部、校团委主要负责人、学院学工团队以及现场近三百名学生参加分享会。